先行者创新之路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党群工作  /  机关党建  /  正文
离休干部60年对党矢志不渝的追求
发布时间:2010-02-05

 

离休干部60年对党矢志不渝的追求

       

                  ------记西安公路研究院赵爱民的入党情结


好多人都想不通,已82岁高龄的离休老干部赵爱民老人为什么初衷不改,坚定、执着地一心要入党,走近老人,与她的交谈让我深深的震撼与感动,体会到了在风云动荡的时代流变中,那颗赤诚而忠贞的爱党之心,这人间的第一情。

党的种子在心中萌发

赵爱民老人的家乡在陕北洛川,那时的洛川是红白区的分界线,她的家处在白区的统治下,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毛主席在洛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全面部署抗战工作,随着抗战的深入,蒋介石调集匪军进攻陕甘宁边区,洛川成为了地下党组织保卫红色边区的前哨。老人清醒的记得,当时,国民党抓壮丁,父亲和两个哥哥都不见了踪影,只有年仅9岁的自己和母亲在恐惧中度日,土匪一来,便惶惶不可终日,时常要躲到窑顶或烟囱里,甚至,空气紧张时,还要到姨娘家去避难。

谈到这里,老人的话题渐渐多了起来,慈祥的脸上显露出难以名状的自豪。老人说在自己幼小的心中,已经察觉父亲和哥哥们在干一项庄严而神秘的工作,八路军和延安就像童年的美好童话一样,在她幼小的记忆中挥之不去,生发出了向往,模糊但坚定。两个哥哥去延安参加了八路军,8年杳无音信,阻断了和家里的联络,只有父亲,这个家里的顶梁柱,也只是半月或者一个月的回家探望一次,经常半夜回家,等天未亮,便又离去。老人的父亲当时搞地下工作,在外人看来是生意人,牵着骡子从白水一带买当地农民的余粮去换棉花、布料、纸张,其实,父亲是为八路军搞运输,冒着生命危险,一干就是11年。

父亲和哥哥是当时自己的榜样,在那个漫长的苦难年代里,如一股暖流,伴着她成长,从此,心中就升腾起了信念,红色革命和八路军的称号凝缩成了黑夜中光明的灯塔,照亮了道路,指引着人生的坐标,在她生命里的那一抹红色像清泉般,荡漾成少女的不悔追求,这时,党的种子已经在心中播撒,期待着红色革命的春天,萌芽、开花、结果,在党需要的时候,竭尽绵薄,添砖加瓦。

与封建家庭彻底决裂

老人虽年事已高,身有疾病,但性格干练,脾气直爽。客厅的墙面上挂的是毛主席的画像,老人常常对着画像能静静地看上好长时间,用老人自己的话来讲就是,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我,没有共产党,我可能还在农村,终老一世都不能觉醒,是党把我从苦难的压迫下解救出来。《金秋》杂志刊登了老人的一组照片,既有她父亲参加地下党活动时的留影,也有自己搞妇女运动的照片,其中,剪短头发,一身男式装扮的照片吸引了我,也勾起了老人的回忆。

“我是娃娃亲,15岁就出嫁了”,老人是这样描述她的那段婚姻的,“婆婆家是封建大家庭,势力大”由外出求学的丈夫口中得知的“革命”俩字印在了心坎上,丈夫要求她革命,但是封建家庭坚决反对,丈夫不甘示弱,带领她在争吵与追打中,逃出封建家门,一直向前冲跑,仿佛,童年温暖过心灵的党就在不远处。冲破封建阻碍,剪掉旧式发卷,夫妻二人合照了感动老人半个多世纪的这张简朴的黑白照片。

老人现在仍然对自己的出逃,与封建家庭决裂的行为很是认可,因为,出逃后,她来到黄龙地委干校学习,接受党的教育,提高了政治觉悟,后来,组织上先后送她去西北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甘肃省委党校妇女培训班学习,使她真正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永远听党的召唤

有一组年代数字醒目地记载着老人一生辗转工作的难忘经历,组织和党的工作是那个激情年代里,风华正茂的赵爱民同志维系党的神圣使命的源泉和精神支柱。

1950年3月,被组织分配到陕西省宜川县搞土改工作,后又调到甘肃天水秦安县做发动群众、宣传党的政策的工作;

1951年5月,被分配到兰州市妇联工作,组织当地妇女参加各项政治运动;

1953年2月,分配到兰州市六区区委工作,下乡搞抓生产工作,同年9月,调到甘肃省委办公厅秘书处文印科工作;

1955年4月,调回陕西省委办公厅秘书处文印科工作;

1957年5月,调到陕西省户县热电厂党委工作;

1964年4月,调入陕西省交通厅工作,后因陕西省交通科研所要编制一个多面手搞文印工作,服从组织安排,调到科研所工作;

1974年,陕西省交通科研所与西安公路研究所合并,被分配到情报室做管理员。

老人在20世纪80年代离休,当我问到老人被组织上多次调动的感受时,她淡然的笑了,与爱人的长期分离,不能尽到为人妻的责任,服从组织安排去甘肃,那时她的大儿子还未断奶,她也没有尽到为人母的责任,但是,老人未流露出一丝的不满,“我学习了好多无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我看了不少政府的文件,我知道党员是要服从组织安排,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我虽然还不是党员,但我是以党员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说到党,老人昏花的眼中闪现着感动的泪花。

矢志不渝的爱党情怀

西安公路研究院党委书记胡兴民接到了老人的入党申请书,这也是老人人生中第三次写的入党申请,言辞恳切,感人至深,胡书记深受感动,很快召开党委会研究支部上报赵爱民入党事宜,09年7月13日,老人追求了一生的入党梦想得以实现,老人感激的说:“感谢党委,感谢胡兴民书记,感谢帮助我入党的老同志们,我这一辈子,是党交给了我好多工作,这是党对我信任,不入党,我死不瞑目啊”。

老人的入党经历可谓一波三折、喜忧参半。老人第一次填写入党申请书是1952年在甘肃省委党校学习时,那年她23岁,党组织讨论通过她的申请,但由于填表时,对自己家里的土地不了解,加了“大概”二字,校党委的处理意见是“待调查”,后由于服从组织安排,参加工作,失去了这次宝贵的入党机会。1966年,老人第二次填写入党申请,也是文革开始的前夜,她的顶头上司动员诱导她揭发单位内部的走资派、当权派,参加批判三大军事家运动。性情耿直、敢于坚持真理的她,曾干过文秘工作,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因此,在支部会议上发了言:“党的政策是团结95%,咋们不能把矛头对着群众”,结果,受到上级和其他积极分子的围攻,认为她没有起到积极分子的作用,不理解组织的意图,她不仅仅由办公室下放到实验室,后下放到大修厂参加劳动,还被开除出积极分子队伍,而且被定性为入党动机不纯,又一次失去了加入共产党的机会,随之,是失落,是失望,是彻底的失望,但她却没有失去入党的志向。

老人坐在沙发上,重复了好几次这样的话,“我干了一辈子的革命事业,我热爱党,就像热爱我过早离逝的父亲和因为抗战而被截短了一截胳膊的哥哥那样,我和党感情很深厚,可我的入党希望常常带给我的是失望”,看着老人一脸的执着,我内心也伤感了起来,同时,觉得眼前这位身材矮小的老人是如此的高大,如此的光辉,她才是党真正的女儿。

离休后,未能入党成了老人的心病,一次,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七八十岁的人能入党,留存在老人心中半个多世纪的遗憾要被解开了。老人欣慰地对我讲,现在的研究院有好领导,感谢研究院党委对她的关心,让她能顺利入党,成为光荣的共产党队伍中的一份子。

爱党是不变的追求

前些年南方发生雪灾,老人在电视上看到子弟兵在救援正在挨冻的受灾群众,她买好了被子、收拾了一些家里的裤子等衣服,让保姆陪同去了西安文昌门,还捐了钱,老人说自己的思想觉悟不想落在其他党员的后面,要关心国家大事,要关心需要帮助的人。

老人身体不好,视力渐渐模糊,甚至有些事情记不清楚了,可老人坚持看新闻、看革命题材的电视剧,老人说她最近看《红色摇篮》,共产党人很伟大,现在自己也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了,觉得党更亲了。与老人的聊天很愉快,我说没有党,哪有祖国的强大啊,老人点头表示认同,“我们国家富强了,奥运会成功举办, 09年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成功的抵制了金融危机,十一国庆阅兵,我激动的心久久难以平静,你看我们的解放军走的多威武雄壮啊,世界上哪一个国家的军队都没有我们的军队走的好”,听着老人的话语,我内心充满了崇高和庄严的感觉,爱党成为老人记忆中的不朽情结,编织着老人不老的爱党情感。

告别时,老人握着我的手致以同志间的友好,老人很谦虚,说自己虽然老了,但是党并没有抛弃她,她不能更好地为党做贡献了,可仍然可以发挥余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以回报党,“终于找到家的感觉了”,老人说着,和我挥泪告别。

回单位的路上,我不停地在思索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或许,伟大正是源于平凡又执着的坚守,感动常常来自看似渺小但无悔的追求,只有这时,我才发觉言语的苍白无力,难以准确描述一种充沛于天地间的大爱无声,“她身体不好,年岁已高,她入党不求名利,只有一种对党的信仰在心中萌生,成为她人生无怨无悔的追求”,胡兴民书记是这样评价她的。

老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只有爱党之心坦荡荡,光照人间。

谨以此文,望所有党员共勉。                           (作者:文  剑)

隐私声明   |   在线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繁體

电话:029-87827253   传真:029-87897866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六路60号